logo
轮播图片1 轮播图片3

名  称:山西豪正森资源环境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地  址: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茂业天地小区6幢2201室

电  话:0351-7050668

邮 箱:shanxihzs111@163.com

网  址:www.sxhzs111.com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政策法规 >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助推生态文明建设
发布人:admin    发布时间:2017-05-22 15:12:11
“资源环境是生态文明的承载体。正确认识和评价一个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国土资源部副部长张少农日前在“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的书面稿中提出,要加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将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结果充分运用到国土空间开发和资源保护、国土规划编制、国土综合整治、地质环境保护等各个领域,提高国土资源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助推生态文明建设。此次研讨会由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主办,国土资源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重点实验室等单位承办。会议以“夯实生态文明之基,建设富饶美丽中国”为主题,就“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和“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国土规划”三个领域分别进行研讨。
  就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土资源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长安大学李佩成教授提出要做到六方面:坚持科学发展观,正确地认识自然;正确认识自然,必须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同时重视调查研究和科学试验,这对国土部门尤其必要;认识自然、认识客观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地认识和对待水和地球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方面;人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要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做到三态平衡。这里所说的三态,是指生态、心态和世态。人们应加深理解“报应规律”和“易毁原理”,坚持决策的严肃性,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做到三态平衡。坚持百家争鸣、民主决策。
  针对发展清洁能源问题,国务院参事、国土资源部原总工程师、国土资源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洪涛在分析我国能源总量和结构的基础上,提出发展非常规油气是未来的希望。张参事指出,“十二五”期间,我国面临艰巨的能源结构调整任务,必须大力发展清洁能源。风能、太阳能、页岩气等新能源问题,从本质上讲不是速度问题,而是结构问题。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直面危机,义无反顾,及早改革;能源问题凸现了我国经济社会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必须对利益格局进行深度调整;我国清洁能源领域科技水平偏低,制造业总体处于国际分工链条低端。必须痛下决心,转变发展方式,走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道路;中国能源发展,必须适合中国国情,上下游相统筹,传统与非传统相结合,分布式与集中化相协调。
  就环境问题突出的矿业生态发展问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校长、国土资源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雷涯邻教授提出要大力发展绿色矿业。这既是立足国内提高矿产资源保障能力的现实选择,也是转变发展方式、建设“两型”社会和“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战略意义。实现矿业绿色发展既不是单纯的经济增长,资源保障程度提高,环境承载力增强,也不是单纯的矿区社会文明程度提高,而是要在绿色发展的战略实施中,使各个子系统协调发展,从而实现经济稳定发展、环境保持平衡、资源持续利用和社会持续进步。
  关于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问题,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院长、国土资源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姚华军提出,建立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需要解决的三个基本问题是:谁补偿谁,补偿多少、如何筹集补偿资金。补偿制度的核心目的有二:一是为了约束矿产资源开发者的环境破坏行为,使他们能够在资源开发中,对其造成的生态环境损害进行及时地修复和治理。二是为了调整各方利益关系,尤其是对矿区居民丧失的发展机会成本进行经济补偿。在补偿资金来源及形式这一问题上,当前急需建立七项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政策制度,即:建立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财政基金;完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建立矿产资源开发原产地可持续发展补偿制度;建立矿山不可恢复治理的环境损害补偿制度;建立矿山环境强制损害责任保险制度;建立矿产资源开发环境损害及补偿赔偿责任认定制度;建立矿产资源开发地质环境损害公益性诉讼制度。
  制度创新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所在。生态文明建设对制度创新提出了强烈、迫切的需求。就此问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谷树忠研究员认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创新供给包括七个方面:第一,以资源节约为核心目标推进自然资源制度创新供给: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资源产权制度改革、资源税费制度改进、资源管理制度完善(推进一体化管理)。第二,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目标推进环保制度创新:环境评价制度、污染者付费制度、企业环境行为信用评价制度、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环境舆论预警机制和环境事件紧急处理机制、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第三,以增强生态服务功能为核心目标推进生态保育制度创新。第四,以规范优化国土空间为核心目标推进国土规制创新。第五,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体化管理服务体制。第六,修改、完善和制定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法律法规。第七,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机制:全民参与机制、规划引领机制、科学评估机制、政府考核机制。
  关于如何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国土资源规划所所长孟旭光提出,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一是从国土是经济社会活动的载体的功能出发,注意用空间经济学的原理分析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诉求,明确国土空间开发的需要,分析资源环境适应性和限制性,实行国土空间的用途管制,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布局。二是从国土是经济社会活动所需要的淡水、能源、土地、矿产等基本物质原料的来源的功能出发,通过重要资源配额控制或效率准入等差别化政策,做好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形成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三是从国土是一切生命支持系统的功能出发,大力加强国土综合整治,提升国土整体功能。
  关于如何做好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孟旭光提出要更加突出针对性,注意五个方面:一是要分析国土空间开发的适宜性,在尊重现有经济社会发展格局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未来国土空间开发的方向。二是要分析国土空间开发的限制性,明确空间上的红线和数量上的底线,为饮水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预留出足够的空间和资源。三是要注意资源环境承载力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不同的经济和国土开发技术发展水平下会发生变化,资源决定论、环境决定论均不可取。四是要注意国土空间开发对资源环境承载力提升的积极作用,发展是永恒的主题,在消耗资源,破坏环境的同时也在优化环境,改善和提升国土功能。五是要重视对资源环境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判,进行国土空间开发风险评估。
相关连接:

版权所有:山西豪正森资源环境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晋ICP备2023017491号

技术支持:易思凯